首页 > 空乘专业就业指导 >

关于当前就业问题引发的思考

2015-04-16 14:57:03 浏览:

分享:


   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人类文化文明也越来越提升,中国的大学生数量由过去的屈指可数到现在的遍地都是,高学历的增多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让人头疼的问题,比如就业。
    十二年的寒窗苦读,莘莘学子们通过努力,进入了各自梦寐以求的象牙塔中。时光荏苒,四年的时间稍纵即逝,回首往昔,恰似昨天相逢,当他们怀揣着梦想与对未来的憧憬走出大学校门时,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,就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会面临“失业”。传统意义上,“失业”这个词语似乎与大学生并不相关,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”。面对赤裸裸的现实社会,这个词语已经与千万大学生息息相关了。
  在大学校园中,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毕业即是失业。看看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,看看身边在求职路上不停奔波的大学生们,那种憔悴不堪的身影和面对不公正的无奈,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。当前,我国的教育体制,尤其是高校的教育体制确实存在一定的弊端:一些高校并不在意社会需求和毕业生的现状,依然采用“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”的传统教育模式,从而忽略了“以社会为导向”,培养实践型大学生的教育模式。传统的教育模式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成高校的教学目标,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。但是却割裂了与社会的联系。使学生在毕业时在专业、技能、实践等方面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,从而导致其在就业求职时处处碰壁。同时,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与就业岗位的紧缺,也使得大学生毕业求职时竞争激烈,也促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。此外,许多毕业生存在“非大城市不去、工资待遇低不去”等错误的就业观念,这往往影响他们在求职时的选择。
    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,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,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。
    首先,加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,实现教育与社会接轨。高校是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。面对当前就业形势,应该以社会为导向,满足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。传统的教育模式应当与社会导向相结合,在传授知识的同时,也应当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。高校应当树立科学的发展观,加强与社会的联系,把握社会动态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,以市场为导向,在高校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,完善教学理念,从而达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。
  其次,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建设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。社会的需求是具有多样性的,不同的就业岗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相同。当前的毕业生都存在一定的动手能力差、心理素质低、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缺点。这些必然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碰壁。因此,高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建设,优化人才结构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,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,同时开设心理辅导课程,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,与就业指导课程相关联。这样使得学生在就业求职中少走弯路,选择到合适的职业。
    再次,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。当前,许多毕业生都存在着“非大城市不去、工资待遇低不去”等错误的就业观念,从而导致在求职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。因此,学校每年应当关注各类就业市场的需求,制定本校毕业生就业规划,做好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,引导他们到基层发展、到中西部地区发展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,从而拓宽就业渠道,增强就业灵活性。同时毕业生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,摒弃错误的就业观念,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积极寻求最适合自身的工作。
    最后,完善就业市场的建设。现在,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。2013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,达699万人。面对这个庞大的数字,和不断增加的毕业生求职人数。国家、地方和教育部门,应当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,完善就业机制,健全就业服务信息,缓解当前,就业难的问题。为毕业生提供一个统一规范的就业市场。
    大学是追梦的地方。大学是梦想起航的地方。虽然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。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失去信心。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。我们的未来一定会实现梦想。
 

Tages: 就业问题

猜你喜欢

热门搜索词

友情链接